新生儿黄疸可能是大部分新手爸妈棘手的难题,所以很多时候是比较焦虑的,不知道如何处理。其实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很大一部分宝宝在出生后的一周都会发生这种情况,只要按照医生的叮嘱进行调理,大概半个月左右就可消退。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新生儿黄疸含义、黄疸值对照表、解决方法等,这些都是每个家庭用的上的,看完家长做到心中有数。
新生儿1到30天黄疸值对照表
新生儿黄疸值从第1天到第30天每天的变化都是不一样的,每天的值都是有差异化的,差不多到了第30天的时候差不多都已经全部的消退来了。因此,对婴儿黄疸我们需要了解清楚,以下就是婴儿黄疸值的对照表。
生理性黄疸 | 病理性黄疸 | |
出现时间 | 足月儿:2-3天出现,4-5天高峰,5-7天逐渐消退; 早产儿:3-5天出现、5-7天高峰,7-9天逐渐消退 | 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
持续时间 | 足月儿:最迟2周即可消退 早产儿:最迟3-4周消退 | 足月儿:大于2周 早产儿:大于4周 |
血清胆红素 | 足月儿:<221umol/l 早产儿:<256umol/l 每日升高:<85umol/l | 足月儿:>221umol/l 早产儿:>256umol/l 每日升高:>85umol/l |
第1天到第30天每天的变化情况 | 第一天 |
一般生理性黄疸在足月儿出生后2到3天就会出现,在4-5天的时候达到高峰,在5-7天的时候会慢慢的消退。而早产儿3-5后出现生理性黄疸,5-7天到达高峰,7-9天慢慢消退。如果是病理性黄疸不管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出生后24小时就会出现黄疸,还很容易反复出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单位。
如何应对新生儿黄疸
不管是病理性黄疸还是生理性黄疸都是可以参考这些应对方法的,因为新生儿黄疸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不及时的改善的话,就可以影响小宝宝的健康问题。
1、帮宝宝晒晒太阳
有研究表明,太阳光是可以帮助新生儿黄疸吸收的,所以说在出太阳的时候,可以多抱出去晒晒太阳。但是需要注意的时候,最好是在早晨,不要在太阳光特别强烈的时候晒,容易引起宝宝皮肤的损伤,时间也不要太长了,同时注意保护好新生儿眼睛。
2、给宝宝多喝水
喝水是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的,有助于宝宝体内的毒素及时的排出,去除体内的黄疸,每天都给孩子喝一点白开水,然后能顺着尿道排出体内,也可以多给他喝葡萄糖的水,要选择婴儿的葡萄糖,对黄疸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3、确保母乳健康
如果说孕妈妈吃了一些不好的食物,从而影响到了乳汁,宝宝吃了后也有可能会出现黄疸的情况,孕妈妈就需要调理自己的饮食问题。
4、光照治疗
如果宝宝黄疸比较严重的话,可以在医生的安排下采用医院的光照疗法,这种治疗方法大多适用于黄疸比较严重的宝宝或者是病理性的黄疸。
5、药物治疗
如果宝宝是病理性的,且比较严重的话,长时间没有消退迹象的话,就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及时的消退新生儿黄疸是比较关键的,毕竟新生儿黄疸加重或核黄疸会造成宝宝脑瘫痪、智能障碍。但是别紧张,预防是关键,学会观察宝宝是否是黄疸。每天将初生的婴儿放在窗前自然光线下,用手按压额头、胸部及手脚心,按压1-2秒钟,然后将手放开,观察皮肤的黄染情况。一旦发现白眼珠发黄、尿布染黄及眼泪发黄,应立即就医,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一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判断
新生儿出生后身体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症状,其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身体泛黄,产生黄疸,很多家长见了就很担心。其实,新生儿黄疸,手脚不黄,如果其他部位黄疸,首先应该考虑是生理性黄疸,只要不是很严重,2周内就会完全消失的,不用担心。如果是黄疸比较严重且持续发展下去,可能就是病理性黄疸,需要孕妈引起重视,及时联系医生救治。
新生儿只要手脚不黄,黄疸值正常,一般就是生理性黄疸。新生儿身体出现黄疸,如果无法诊断是可以通过血液化验的,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就是正常的。所以手脚不黄,其他部位黄疸,查血后黄疸值正常,一般就是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可以从宝宝的一些变化来看,病理性黄疸的孩子不但有皮肤变化,通常还又哭又闹又拒奶,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引起重视,尽早带去医院治疗,拖延病情可能会引发核黄疸。生理性黄疸的孩子除了皮肤黄染外,在食欲和精神方面都没有多大影响,而且一般在一个月内症状就会自动消除。
新生儿脸黄手脚不黄,是典型的生理性黄疸的症状,对于新生儿黄疸来说,只要数值不超过13,家长就不需要太过担心,属于正常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退黄疸的。新生儿一般出生三天以后,黄疸会持续的增高,这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比较差,体内的胆红素无法正常的从肝脏排出。因此皮肤表面就显现出来了,此外家长也可以咨询医生用药物给宝宝退黄疸。
宝妈在家就能判断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我国都是提倡母乳喂养的,因为母乳中的营养是任何的奶粉都不能代替的,一般母乳喂养的小宝宝身体素质都是很好的。只要妈妈们在奶水充足的情况,都建议母乳喂养到6个月左右的样子。但是母乳喂养好处是有很多,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个缺点的,那就是母乳喂养的小宝宝很容易出现母乳性黄疸,所以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母乳性黄疸的相关常识。
母乳性黄疸的含义
母乳性黄疸指的就是因为母乳喂养所导致的黄疸,根据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母乳性黄疸主要是因为宝宝喝下母乳后,其中会分解母乳中的脂肪,从而就会产生脂肪酸。而脂肪酸会抑止分解胆红素的酸素,造成黄疸的持续,这个现象就叫做母乳性黄疸。现目前大概有10%-15%以喝母乳为主的宝宝,会有母乳性黄疸。
正常情况下出现母乳性黄疸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对于是足月分娩的宝宝是可以继续喂养的,但是尽量采取少量多次的喂养。如果情况比较严重的话,需要暂停母乳,改为配方奶粉喂养,等体内胆红素下降原来水平的50%,就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在临床上面,会把母乳性黄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早发型,主要是因为有妈妈们母乳不足而产生的,因为吃得少就会减少肠蠕动,导致胎粪排出延迟或者少,就会出现黄疸的情况;二是晚发型,这个主要是因为母乳中富含P-葡萄糖醛酸苷酶,增加了胆红素肠肝循环造成的,从而也会导致黄疸的发生。
母乳性黄疸的三大特征
母乳性黄疸也算是新生儿常见病症,一般对胎儿是没有很大危害,只是说可能会导致小宝宝出现面黄、手足黄等情况,有的时候可能会影响到小宝宝睡眠、食欲等,而且现目前还是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有的宝爸宝妈分不清,但是只要记住这三大特征就可以很好的辨认。
1. 最常见的就是新生儿在出生后就会出现皮肤黄染,巩膜、口腔黏膜或其他组织发黄的情况,但是不他们吃奶是正常的;2. 如果你是早发型的话,大概在出生后的2-3天就会出现黄疸,如果是迟发型多于出生后7-14天出现黄疸;3. 而且母乳性黄疸在半个月后就会慢慢的下降,基本上到了3-12周的时候就会恢复到正常的水平,黄疸就会消失,那么就可以进行母乳喂养了。尽管母乳性黄疸对孩子几乎没什么影响,但也有极少部分孩子会出现核黄疸,所以我们仍需加强管理,比如定期到医生那里随访、监测经皮胆红素等,部分母乳性黄疸的孩子也是需要照光治疗。
如何改善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产生在出生后6~9天以上,一般会把疾病分为轻、中度,而轻、中度稀有。大部分患儿情况正常,轻微时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但是比较严重的话,就需要草去一些措施改善。
1、停止母乳
在发现小孩是母乳性黄疸后需要立刻停止母乳喂养,或者是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喂养,需要等到黄疸消退后在正常母乳喂养。
2、晒太阳
阳光它含有一些波线,对于胆红素分解然后排泄是有作用的,胆红素通过阳光照射以后,通过尿和粪便的排出,皮肤表面的黄疸会有减轻。
3、光照疗法
如果黄疸是比较严重的话,就需要上医院进行光照疗法,蓝光照射就是把新生儿放入光疗箱内,但是需要把眼睛和生殖器官,通过蓝光光照可以消退黄疸。
总的来说,通过如母性黄疸特征判断是母乳性黄疸后,如果比较轻微的话,就不需要特助治疗,如果反增不减的话就需要进行改善。如果母乳性黄疸继续时间长,首要损害宝宝的大脑,而其发病机制与宝宝小肠葡萄糖醛酸酶含量高、活性高有关。一般来说,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加,黄疸会逐步衰退,对生长发育没有影响,但若是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了,就需要怀疑是病理性因素,这时需要配合有效的治疗来改善疾病。